胡中惠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胡中惠这个不会做官的宜丰人,为什么广西人要给他立生祠?-天宝往事

胡中惠

康熙二十三年,江西省宜丰县天宝古村秀才刘之英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举人,年方二十一岁,获授广西省桂林府桂平县知县。当年桂平县是一个极其贫穷的地方,县内百姓经常拖欠皇粮国税。
刘之英上任后,立即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体察民情。眼见民众贫无夜粮,自顾不暇,并非有意为难官府,小县令禁不住奋笔疾书,上奏朝廷,吁请减免桂平粮税。然而洋洋万言奏折,换来的朝廷朱批只有两个字“不允”。无奈之下,刘之英只得把自己上任时家族赠送的一大笔“养廉银子”替县内一些欠税多年、正面临牢狱之灾的佃户代偿了粮税。
主政多年之后,小县令不断历练成长,慢慢变成“知县”,遇事不再动辄上折朝廷,而是自求解决之道。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刘之英把县衙经费节省再节省,甚至连衙署看门人都辞退了,他用铁链把一条狗栓到门槛上,取而代之。每逢门犬吠叫,他便从签押房跑出来迎接访客,无论绅民,一律请进衙门,以礼相待。
桂平自古是广西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省最大的粮食产地。但是桂平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品种过于单一,秋收过后,大片的肥田好土荒闲;倘若水稻生长季节遇上水旱灾害,收成减少,农民就要陷入困境,而且难以补救。对照当时家乡江西主产水稻、辅种小麦的作物结构,刘之英萌生了在桂平推广小麦种植的念头。
由于桂平不曾有过种麦历史,不能确定小麦能否适应桂平的土壤和气候。刘之英便从家乡雇佣种麦乡民,携带麦种去到桂平进行种麦试验。经过反复实践,麦田丰收的事实证明,桂平的农田完全能够盛产小麦。
试验成功,刘之英当即在桂平全县推广种麦。他大张旗鼓张贴布告,并印发大量小麦栽培技术手册,分发到保、甲,动员识字的保、甲长、县衙书吏、私塾先生向佃农宣讲、解说。等到小麦栽种季节,刘之英还亲自带领官差、衙役亲去田间察看,见有荒闲农田,立即把田主请来,当面晓以种麦利益,教授栽种技术,并再三督促检查,直至种上小麦为止。有些贫穷佃农无力购买麦种,他便吩咐县衙给予记账赊销,待到麦田丰收,佃农获利之后,再收清种银。
经过刘之英大力倡导,小麦在桂平生根开花结实,为桂平佃农摆脱贫困立下汗马功劳。佃农收入大增,抗灾能力增强,缴纳皇粮国税能力也极大提高。县内妇孺百姓感戴县太爷恩德,亲切地把小麦称为“刘公麦”,每年收割了新麦,争相做成馒头送到县太爷公馆,请县太爷尝鲜。不过三年五载,邻县佃农也逐渐效仿栽种小麦,以致小麦很快在广西全境得到推广,成为广西主要农作物之一。
刘之英在桂平当了好几届知县,时间长达二十多年。依照当时朝廷规定,知县每隔三年就要上朝述职;从前的地方官十分珍惜这种进京面圣的机会,即便不能得到皇帝赏识,也好趁便广交京官,拓展人脉资源,以为自己日后攀附之阶。但是刘之英为了节省进京费用,却缕缕放弃这种机会,每次都是上个折子,书面陈述自己的德能勤迹。当时官场同僚见刘之英的官途长期不能进步,纷纷嘲笑他,背地里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做“不会做官的小县令”。
由于长期操劳,刘之英终于积劳成疾,不得不终止仕途。致仕之后,因为没有还乡旅费,全家滞居桂平多年,靠做点小生意过日子。直到有一天,帝师朱轼入朝为官,巡视西南,听到刘之英事迹,敬佩不已,登门拜访,并馈送银两,方才得以归家。
刘之英辞别了桂平,但是桂平百姓对他的感戴和思念却与日俱增。在一个小麦丰收之年,佃农们收割了新麦,磨出了细面,蒸出了馒头,却苦于无法送去给他们的好县令尝鲜。于是受恩深重的佃农们你五百(文)、我一千(文)地筹集资金,齐心协力在县城建起一座生祠,作为对小县令永久的纪念。好让曾经的父母官可以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品尝他们香喷喷的新麦馒头。

上一篇:胡中惠这些地方被众人评为(世界最美最神奇的地方)-东南亚美食城_0 下一篇:胡中惠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也能变身厨房神器,关键还很好用!-普宁潮生活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