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比撒贝宁更“气人”的出现了!然而你读完只剩一句“服”...-青春富源
还记得
“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无所有王健林,
北大还行撒贝宁”吗?
今天,又一位“大佬”的截图火了,刚中考两个星期后就参加了高考三国杀陈琳。
“我正好是初中毕业考试6门课,5门100、1门99,差1分就是(总成绩)满分。这样我就试着申请破格参加高考……也没什么准备,北大、清华一填……再后来成绩下来了黑道悲情3 ,还挺好,离北大清华和科大少年班的录取线也就差个一两分。”
由于色弱,他填报的很多大学都不能录取他,可后来峰回路转,上了一个月高中的他,竟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了!他开心的和同学们说:“拜拜啦,我要去上大学了。”
初中刚考完就顺手拿下了高考…
网友们一片“膜拜”之声
而这位“大佬”是谁呢?
既不是大老板毛骗电视剧,也不是大明星。
他是这一代代中国航天工业人中的一员
也是“国之重器”歼20的
总设计师——杨伟
网上这组截图出自今天央视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该系列主题是“我们的大学”,杨伟讲述的,就是上学成长的经历家有九子。他的母校西北工业大学还专门为《百家讲坛》做了预告。
15岁,杨伟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成为了那一届空气动力学专业年纪最小的学生。
而他“开挂”的人生,也才刚刚开始……
“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大学期间,在杨伟和同学们眼中,谁理论“玩儿”得越深,谁就越有水平。
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杨伟每天早晨5点就坐在了教室里,一边嚼着饼干桶里隔夜的玉米面饼,一边“啃”着课程规定之外的《数学分析》。
毕业的时候,学校有一个公派留学的机会林达浪。可就在那次考试中,杨伟又是因为一分之差,成绩位列第二,没能去成,只能留在国内继续学习。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机遇,就是一场命运的转折。
1985年,22岁的杨伟研究生毕业,进入了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导师——宋文骢。
当时研究所在一栋两层木楼里,宋文骢和其他几位副总设计师挤在一间大办公室里。还没正式入职的杨伟就跑到宋文骢面前,毛遂自荐,点名要做他的助手。
“那天陕西软考网,老头儿告诉我,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空军,要我好好加油干。”
杨伟带着几个人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研制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在中国是空白,也是世界的前沿技术松下制水机,而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歼-10总体设计方案的成败。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杨伟主持研制的飞控系统地面综合试验设施,俗称“铁鸟台”,第一次实现了闭环飞行。
“当我坐在座舱里,能够把‘铁鸟’像真飞机一样飞起来,而且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纵的时候,确实感觉到了一种成就和一种满足。”
2016年3月,杨伟的前任、也是歼-10总设计师的宋文骢老先生去世时,记者曾经采访过杨伟。当时,他正在与同事商量宋老的后事,看起来有些疲惫。但说起宋老,说起中国战斗机,杨伟还是抑制不住的激动。
“我和宋总差33岁,由我接任总师,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这是历史,也是我的机缘。没有宋总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国航空工业最年轻的总设计师
1998年3月23日,是歼-10首飞的日子,也是杨伟一生最紧张的时刻。
发动机启动后,飞机进行着最后的调试检查。
飞行员雷强说:“就是我断胳膊断腿,都会把飞机飞回来!就是摔,我也要摔在跑道上!”
而杨伟在检查完毕后,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竖起一个大拇指,而是举起了两个大拇指。“我是要告诉他,飞控系统检查了两轮,一切正常,绝对没有问题!”杨伟说,这是一种信心的传达。
等歼-10落地后,整个监控大厅沸腾了。“唯有中国的歼-10,至今从未发生过任何一起由电传操纵系统故障导致的重大事故。”
这也证明了鞠尚宜,在飞控技术领域,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作为飞控系统总设计师林慧萍,杨伟也成为我国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组织者与开拓者。
1998年,杨伟受宋文骢的委托,开始全面主持歼-10的设计优化等一线研制工作。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杨伟就曾经向自己的导师说过一句话:“我以后就是要当一名总设计师!”
面对这个天性好强的学生,导师意味深长地说:“你以为做一名总设计师,尤其是一名国家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是那么简单的吗?!”
而杨伟也真的做到了,兑现了对自己也是对导师的诺言。
2001年,38岁的杨伟被任命为“枭龙”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成为我国航空工业最年轻的总设计师。
2003年,杨伟不负众望,仅用了23个月的时间,“枭龙”从冻结技术状态到实现首飞,创造了当时我国军机研制的新纪录。
“干了这一行范修芳,
这一辈子也打算交待在这一行了。宋佳妍”
这几年,国产战斗机最吸引人眼球的就要数歼-20了。
它的第一次亮相,是在2016年珠海航展开幕式上宫炎平片,华丽地完成了国内的飞行首秀。它的酷炫,不知道俘获了多少军迷的心。
对此,杨伟倒是很淡定。因为他知道,歼-20只是走向“中国制造2025”的途中完成的一个小目标。走出“黑暗森林”那一刻,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话语权,谁才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为了这个梦想,他和他们一直在路上。
曾经有人问杨伟多伯曼犬,这几十年,他是如何做到这么专注投入的?
杨伟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热爱。
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最深的情之所在。
无论是杨伟,还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还是“风云四号”总设计师董瑶海,他们的故事总是如此平静又熟悉。可我们听着听着,却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其实,这不是他们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们传承不绝的故事。把他们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就是那四个字:大国重器——寂静无声,却热血沸腾。
来源:环球人物、观察者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fyxgqt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