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惠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颜山孝水】博山传统村落记忆|盆泉村-博山发布

盆泉村,位于石马镇政府东南约6千米处。《中国地名大辞典》载:“马迳在山东益都县西南,一名弇中谷,亦名莱芜谷,又名长峪道。”盆泉村亦在古长峪道中部(又称常熟川),紧临淄河。《续修博山县志·方舆志》载:“盆泉,在常熟川东南青龙山下, 半亩圆塘,状似盆形……庄因是取名。”

盆泉全景
盆泉村西南土垞上曾发现过灰坑墓,西洼农田中曾有大量古代陶器片,其材质似为秦汉以前物,这个背风向阳水丰土肥的地方,至迟在3000年前就已具备了形成村落的条件。村民魏怀隆等人在整地和淘井时,发掘出古陶器、新石器若干,均是龙山文化遗物,其中,有一件夹砂红陶器底,似为大汶口文化遗物。据此可以断定海参全家福,3000-4000年前这里就已有人类聚居了。博山立县前,盆泉村属于颜神镇孝妇乡盆泉社。立县后,属第四区(德化乡)盆泉社。抗战期间隶属多有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曾属第六区(夏庄区);1958年后,先后属郭庄人民公社、北博山公社、北博山乡、北博山镇、博山镇;2013年划归石马镇至今许蒿。
盆泉村名取自半亩圆塘、状若盆形的盆泉,由于泉水季节性强,所以盆泉村对泉水的依赖性并不大。古代的盆泉人主要利用淄河水,但逢大旱之年,田间和村内的水井经常枯涸。人们在村西淄河岸边修一深井,逢旱必挖,年久渐深。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前后,井底挖到深水,自此从不干涸,并铸铁井口嵌之。到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连年大旱,人们又在东头挖出好井,仍制铁井口嵌之。这就是传说中 “诸葛井”狂欢鸡蛋。博山历史上的铁井口有三个,盆泉村就占有两个。盆泉村有八景之说:“铁井口、八叉槐;阎王鼻子、黑虎崖;铛锅子地、钓鱼台;猫头爪子溜对着湘子崖。”其中的“铁井口”,说的就是两口“诸葛井”。至今这八景大多已有变化或消失,所幸的是“铁井口”尚有一个可见。
盆泉村,群山环抱、气候湿润、植被丰厚、环境优美。淄河自西向东沿村穿过,碧水如带,水源丰沛。全村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3352人,有魏、王、田、李、张等79个姓氏。自然消失的有乔、陈、吕、马等姓氏。据魏、王氏祖谱记载,其先祖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枣强移民而来,逐步繁衍为望祖大户,人口占全村80%以上。明朝时魏氏家族经过近百年的繁衍发展, 人丁兴旺,牛羊成群,仓廪丰实地震坛,将盆泉村建成了有四大门楼的庄园式建筑。每座宅院都有几进院落。目前仍存的魏氏、谢氏楼房的巨石根基,几处四合院、八卦房尽现其中, 可体现其当年建筑规模的恢宏高大。魏姓成为盆泉的大姓。清乾隆戊申年(1785),在村北魏家墓地南建有魏氏祠堂。该祠大门前有石狮一对,门前有石栏杆装饰。祠内有正殿三间,配房两间,正殿供奉有先祖牌位。

魏家祠堂
说到魏氏、谢氏楼房,不得不提到魏谢两个家族未曾见之史料的一场官司。魏氏居于村中北楼,谢氏居南楼。一次,魏家小孩在楼上对着南楼谢家女孩撒尿,谢家对此非常气愤,趁此事状告魏家有谋反企图,说魏氏有“飞贼三千, 黄瓦一片。”万历皇帝派人到盆泉村暗访,查出谢家实为告慌状,状中“飞贼”指的是鸽群,“黄瓦”是谢氏故意放在魏氏门楼上的一页黄瓦。谢氏以诬告败诉,判满门抄斩。魏家依靠与恒王的姻亲关系,得知消息后,念及两家是世居邻居,不忍心因孩子之间的琐事致使谢家灭族,遂暗中透信给谢家,让其连夜冒雪经南峪逃往邢家庄。到行刑时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刽子手只杀了些猪狗,洒血涂刀而去。村人将谢家人合葬一墓。时至今日,村中村内有谢家胡同,却没有一家姓谢的人家居住。盆泉村头确有谢氏合葬大墓,文化大革命期间遭人发掘,仅有狗骨之类而并非人墓。
盆泉村现存老胡同一条,东西长约1.5千米,小巷分布如蛛网。村内东西大街两侧,有明清建筑多处,有传说中的“八卦房”遗迹,另有民国时期的四合院、谢家楼巨石根基等。明清四合院较典型的有5家暖床宝贝,影壁墙镶嵌着或为砖雕或为石刻的“福”字。院内主厅,青砖小瓦,框架结构,高阔气派,或是前出厦后落街,或是石栏月台,大脊大潲。有的花板嵌檐,显得古雅气派;有的花格门窗,令人幽思绵绵。有些古厅经过改造后,似是中西结合胶南一中,适于人居。现存民居多为晚清至民国的砖石建筑,并多为留守老人所住。

川障阁子(建于清同治三年)
在明代,盆泉村就有围墙童心回放,晚清防捻时重修,墙高约6米阴阳鬼胎,宽1.5米,长1000多米, 并建有东西南北四个阁门,侧门6个。村西现存一完整的阁子,写有“盆泉社”石匾上的年号为“嘉靖丁末”,即公元1547年,是博山地区现存最早的阁门。“盆泉社”由巨石砌券,上有瞭楼(今改文昌庙),古为长峪道之门户,其建筑之雄壮,足以证明盆泉村明代中期已颇具规模。村西头尚存“川障”一阁,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阁子因紧邻淄河,有封门堵水的功用。阁为平顶,周围有雉堞超时空世纪,以作瞭望。“川障”二字由副贡赵塘题额,意为“常熟川之屏障”,是为防捻而建。1945年7 月26日,盆泉村遭遇洪水,淄河水进村,淹死70余人,毁房250间,冲淤良田300亩。该阁防洪作用并不明显。1953年,郝璐璐博山县拨款修护庄石堰,将阁址向 西移数十米重修,因原石额断裂巨龙复仇者,又将“川障”二字补刻于门上,至今坚固如初。为防洪水, 1953年修建村南防洪工程大堰约200米,农业学大寨时期又向东续修至村东头。防洪护庄堰有一段是在围墙的基础上筑成,留有便门,至今可见20世纪50年代之建门风格。
盆泉村的庙宇很多。村南有南庙,建于明代万历间,近年重修,规模可观。青龙山顶有玉皇庙,村西北大北顶下有石大夫庙,初建于康熙初年,嘉庆三年重修官厅,1931年重修并扩建。村西南西峪溜口有山神庙,2014年重建。村东尚存土帝庙一口,墙上嵌有清乾隆六十年(1795)建井碑,此庙恐怕是博山地区唯一的老土帝庙了。村中旧有小关帝庙一口艾诗缇,前有 古槐婆娑,曾是说书人的场所,而今拆庙为路,为防古槐倾倒,垒石以助,这里仍是老人的聚集地。
盆泉村村民除了多以农耕为生之外,其手工制作也颇具特色。耩子在过去是主要播种农具。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盆泉制作的耩子远销莱芜、蒙阴、新泰等地,以其轻巧灵便,木缝严整,不走形而能拆卸被称为木工一绝。王氏锢露子的手艺是祖传,尤以镶锔瓷器出名。瓷器受损后,可以镶补银铜等金属程氏爱鸟,图案恰当, 锔子匀巧,既美观又坚固,其技艺之巧妙令人惊舌。王家印染,所用颜料为“兰棵”(自种的植物)等植物汁液,并雕刻花板以印图案, 似南方蜡染。做成女装、童衣或被面, 颇具民族风采, 此技艺以盆泉王氏为高。
1937年,共产党在盆泉村开始组织活动。1938 年,成立党小组。1942—1945年间侵华日军强迫盆泉、沙井、淄井等村村民在村北山顶建起三层碉堡,炮楼为三层,高约9米。1942年6月28-29日, 日伪军两次抓走村民16人。1942年11月15日,日伪抓去村民36人,其中多名中共党员牺牲。1943年 3月26日,日伪军抓去村民33人,3名中共党员牺牲,第一任村书记魏锡坛被抓,日军将其投入博城青龙山枯井。1945年6月,日军碉堡被我抗日军 民烧毁。现仅存石根基和遮断线遗阎良之窗迹。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双灯》一篇, 说的是盆泉世族大家之子魏运旺遇到多情美女, 绸缪半载后,由婢女挑双灯带走。故事毕竟是故事,虽《魏氏族谱》中并未见魏运旺此人,蒲松龄能以盆泉为背景写他的故事,既给盆泉增加了文化气息,这篇小说也确实宣传了盆泉。
盆泉村在历史上就有唱戏的习惯,有行当齐全且演技较高的子弟剧团。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五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主要演职人员有王赞本、王瑞云、田玉朝、田伯红、田复乃、魏绍民、魏西勤等。演出剧目主要有《打渔杀家》《穆柯寨》《借东风》等2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又排演了吕剧《李二嫂改嫁》《小姑贤》《墙头记》等。文化大革命时期,排演了现代戏《三世仇》《红灯记》,到石马、莱芜等地演出木土日斤。1987年,淄博市五音剧团体验生活,以盆泉村种植蔬菜为素材编成现代戏《石臼泉》,年底晋京演出。盆泉锣鼓主要有“三番子”“边鼓动”“小蓬莱”等鼓点。主要用于戏剧开场,节日庆祝等,改革开放以来购置了大鼓4套,服装60余套,成立锣鼓队4支,并多次在镇区组织的锣鼓比赛中获奖。
古村落盆泉,给我们遗留了诸多值得记忆的时代符号。自古及今以农业为主的盆泉村, 近年建起了琉璃制品加工、机械加工、合金制作、建筑队等。曾被区政府命名为“科技示范村”“对外制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撰文:马传政 王在强
摄影:韩祥龙
上一篇:xst新视通驱动下载 下一篇:xp变脸王v8.91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