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惠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高三备考】画说垛田——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如何成为高考地理试题无可争议的必选材料?-崔老师画说地理
2017中央电视台《绿水青山看中国》有一期这样的节目——
为什么第四期绿水青山看不到重播?幸亏我有图片版青山绿水地理题!

2018“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有数以万亩的垛田(如下图),被誉为“蔬菜之乡”“千岛之乡”“油菜花海”。垛田是在河网密集的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 地势高于水面,排水良好, 土壤肥沃疏松。但垛田间有小河间隔, 不便行走, 须用小船接送, 同时田面较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垛田一般都很高, 但七十年代后期人们通过“放岸”,使垛田变矮、变大了,即将高垛挖低, 挖的土将小沟填平, 相邻的两三个垛子就连成一片。读图,完成9~11题。

9.下列关于垛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变率大,旱灾频繁
B.土地集中连片,土壤深厚肥沃
C.水系发达, 水产丰富
D.河流含沙量大林若亚,泥沙淤积严重
10.七十年代后期人们对垛田进行“放岸”,其主要目的是
A.方便灌溉和施肥
B.人口增加, 增加城市用地
C.方便泄洪和航运
D.降低高度, 减轻水土流失
11.下列关于垛田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热充足,水稻种植业发达
B.经济发达,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C.泽国美景,利于发展旅游业
D.伏旱干热,灌溉导致次生盐碱化严重
答案与解析
9. C 材料中有“垛田是在河网密集的低湿地区”的描述,可知该地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旱灾的可能性很小;平原被密布的河网分割得支离破碎; 河网密布, 水产养殖面积大; 因水流平缓, 故含沙量小。本题因材料中有“相邻的两三个垛子就连成一片”和“土壤肥沃疏松”等描述,考生一般会误选B.土地集中连片,土壤深厚肥沃。而忽略了材料中人们通过“放岸”,只是“使垛田变矮、变大了”,但“垛田间有小河间隔, 不便行走”的总体自然特征并没有改变。
解析时可以通过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形成条件和江南水乡的圩田景观类比一下垛田的形成原因,从而使考生形成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核心价值观。


10.A 七、八十年代垛田灌溉以人力为主且以河底淤泥为肥料来源, 降低高度方便灌溉和施肥; 城市用地增加, 垛田面积应当缩小; 水面缩小不利于泄洪和航运; 排水良好, 下渗速度快, 水土流失问题轻。
应该特别强调,七十年代后期人们对垛田进行“放岸”的条件:早先垛田较高是因为农业生产条件有限,水利工程设施落后,架高垛田主要为了防止洪涝被淹。七八十年代后,生产条件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跟上,对一般性洪涝的控制能力加强,垛田才得以“放岸”变低。而不是因为施肥灌溉不便才放低垛田。可以推测,施肥灌溉早已有之,不可能等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才发现施肥灌溉不便的。
实际上,建国后,由于里下河地区防涝抗旱能力增强,到1980年前后,境内大批垛田或被放平填河形成 连片大田,或被削平取土制砖。同时也重新形成部分垛田,但高度明显放低。

11.C 材料中有被誉为“蔬菜之乡”“千岛之乡”“油菜花海”的描述,可知 垛田区主要种植蔬菜、油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 导致水稻种植业欠发达; 垛田面积小, 河网密布, 不利于机械化生产; 油菜花海, 风景优美, 利于旅游业发展; 地下水含盐量很小且排水好, 不存在土壤盐碱化。
关于 兴化垛田,还可以介绍一下她的前生今世——
兴化地处苏中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湖荡沼泽连绵,历史上由潟湖淤积而成。今垛田镇境内的耿家垛遗址及邻近的南荡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先秦时期,种植业和垛田刍形已经出现。先民们为垦殖和抵御洪水灾害,在湖荡和沼泽处利用自然积土成丘,垒土成垛,与水争田。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万块形态各异、溪流回旋的岛状田块,称之为“垛”,又名“岸”、“葑”、“岛”等。
唐大历二年(767)常丰堰筑成后,由于劳动力增多、种植业发展,垛田大面积出现。宋元时期又在沼泽地用木桩、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盖土壤,形成架田(葑田)。明代以后逐渐固定、加高,在种植果蔬的同时,形成了“葑田凫唼唼,芦渚雁嗈嗈”的胜景,“昭阳十二景”中“十里莲塘”和“两厢瓜圃”由此得名。
核心保护区的大面积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国内已十分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先生曾断言:“(兴化)垛田是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胜地”。
据此,更加可以确定
11.下列关于垛田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水热充足,水稻种植业发达
B.经济发达,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C.泽国美景,利于发展旅游业
D.伏旱干热,灌溉导致次生盐碱化严重
2013年,农业部公布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4年,世界粮农组织公布兴化垛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重点来了——
“兴化垛田”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是不是考生应该知道的知识?
农业文化遗产为何物?
不一定!
因为现今大部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远远低于对时尚生活元素的认识度。就如一棵大树,在现在的孩子眼里永远是幼儿园时代的卡通形象,而现实中历经沧桑的枯藤老树昏鸦恐怕无法想象。这就造成了在上述题组的第11题中,有不少考生因为不知图片所示为油菜花海而坚称为水稻的原因,更不知“泽国美景”为何物了。

农业文化遗产为何物?
我认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高考地理试题无可争议的必选材料之一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生产系统既是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忆,也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更是当今和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对于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点
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每两年认定一批,具体认定条件由农业部制定和发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具体认定条件,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执行。

关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清单
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19个)
(2013年5月9日)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
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陕西佳县古枣园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0个)
(2014年5月29日)
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
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
四川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
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甘肃岷县当归种植系统
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
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
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3个)
(2015年10月10日)
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
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
吉林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
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
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
江苏泰兴银杏栽培系统
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
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
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
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山东枣庄古枣林
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
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
四川苍溪雪梨栽培系统
四川美姑苦荞栽培系统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甘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
宁夏中宁枸杞种植系统
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
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9个)
(2017年6月28日)
河北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
河北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
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
内蒙古伊金霍洛农牧生产系统
吉林柳河山葡萄栽培系统
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
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
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江西南丰蜜橘栽培系统
江西广昌莲作文化系统
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
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
湖南新田三味辣椒种植系统
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
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
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
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
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
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
云南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
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
陕西蓝田大杏种植系统
宁夏盐池滩羊养殖系统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
介绍几个“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材料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
坐落于首都北京西北150公里处的宣化古城,历来就有“葡萄城”的美誉。每年中秋前后,满城葡萄飘香,串串晶莹剔透的牛奶葡萄吸引着八方来客。
据《宣化葡萄史话》记载,宣化葡萄最早引进栽培时间为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如今,在宣化古城的观后村里,有一株近600岁的古葡萄藤,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见证着宣化葡萄发展的历程。宣化传统葡萄园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漏斗架栽培方式。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欧诺卡“内方外圆”优美独特的漏斗架,适于观赏和乘凉休闲。这种架形的优势是:光能集中、肥源集中、水源集中,具有抗风、抗寒等特点。宣化独特地理和自然条件孕育了宣化牛奶葡萄独特品质。宣化牛奶葡萄属鲜食葡萄品种398011,皮肉黄绿色,质脆而多汁,酸糖比适中,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誉。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奖”、“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
目前,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传统葡萄园的数量急剧下降,葡萄园的消失意味着传统特色景观、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宣化区人民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房树人测验,苏拉文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补助办法》、《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传统葡萄栽培技艺的文化传承以及与休闲农业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全旗境内有古文化遗存3000多处,尤其是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四种史前文化,以其丰富的遗存,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黍粟,距今已有7700年到8000年的历史,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物早2700多年。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等,其中石杵、石斧、石铲、石刀等,则大多为原始农耕生产用具。有专家推断,这里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
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赤峰市敖汉旗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编制了专门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以及管理办法,使这一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当地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
南果梨是鞍山地区特有的水果产品,又称“鞍果”,原产于鞍山市千山区大孤山镇对桩石村。据《中国果树志第三卷》记载,现南果梨树母株仍生长于此。1986年经中国果树研究院权威专家鉴定,该树被认定为南果梨祖树,自发现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是仅存的一株自然杂交实生苗南果梨树。依靠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经验,鞍山南果梨皮薄肉厚、果肉细腻多汁、香味浓郁,是中国“四大名梨”之一,被誉为“梨中皇后”,曾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名特优品种、国家种苗基地项目,鞍山南果梨产业开发和推广被科技部列入星火计划。
南果梨从起源衍生、人工种植,到现在形成产业链条,每一次的发展和飞跃都与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鞍山地区百姓所认同和传承,通过祈福文化、旅游文化、亲情文化以及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美作玲,南果梨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随着生产的发展,南国梨栽培系统面临无公害生产水平较低、果品质量下降、商品价值低等问题,保护与发展工作势在必行。千山区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制定了《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千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保护工作的意见》,使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这一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生产与生态功能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
辽宁宽甸柱参参,亦称石柱人参、石柱子参,系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为核心的周边固定区域所独产。石柱子村位于辽宁东部山区鸭绿江畔,与朝鲜隔江相望,这里山连绵、水纵横、森林茂密、特产丰富、风景优美,被誉为鸭绿江边的香格里拉和神仙居住的地方。
柱参源于野山参,栽培历史久远。据《宽甸县地方志》记载,明万历年间(1610年前后),山东七翁到此采挖野山参,大参拿走,幼参及参籽就地栽种,并栽榆树、立一条石柱为记,一石奠基业,一榆扬旗帜,柱参就此而得名。柱参芦高体灵、皮老纹身、须长须清、珍珠疙瘩多、形态优美。400多年来,经历代参农培育,已形成圆膀圆芦、草芦、线芦、竹节芦四个特有品系,成为人参家族的一个独特种类。因其酷似野山参,被誉为“园参之冠”、“国之瑰宝”。近年来,林下种植成为首选的方式,让柱参生长回归自然,不仅参林双赢,而且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目前,石柱子村林下柱参面积1.7万亩,是当地“一村一品”重要产业。目前,柱参传统栽培技艺已列为辽宁省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宽甸县亦被中国中药材协会授予全国石柱人参第一县称号,振江镇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柱参产业“一村一品”示范镇称号。至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这天,参农都要立庙祭拜最早养柱参的祖师爷,为其过生日。
随着生产的发展,传统的柱参栽培技艺有失传和被抛弃的危险,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栽培方式势在必行。目前,宽甸县政府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结合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第一县的目标,制定出台了柱参发展规划、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柱参传统栽培系统保护办法,在重大科研项目、资金、保护措施等方面全力支持。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兴化自古地势低洼,湖荡纵横,历来饱受洪涝侵害。当地先民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渐而形成一块块垛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垛田因湖荡沼泽而生,每块面积不大,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四周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人称“千岛之乡”。兴化共有6万多亩这样的耕地,分布在垛田、缸顾、李中、西郊、周奋、沙沟、林湖一带。至今,垛田还保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用天然生态的肥料种植蔬菜。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是荒滩草地堆积而成,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加上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使得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种植不可攀比的。垛田地貌先后入围江苏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聪明的兴化人民利用垛田这种独特的地貌,从事大规模油菜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万岛耸立,千河纵横,可谓天下奇观。连续举办五届的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新兴旅游亮点。目前,兴化市委市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专门制定了保护规划和保护办法,正在加大挖掘、保护、传承的力度,让垛田农业系统,为兴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更大的作用。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金秋八月,家家“尝新饭”: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祭祀天地,庆贺丰收,祝愿年年有余(鱼)。
稻田养鱼产业是青田县农业主导产业,面积8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是青田县东部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绝路逃亡。种养模式生态高效,鱼为水稻除草、除虫、耘田松土,水稻为鱼提供小气候、饲料,减少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鱼和水稻形成和谐共生系统。青田田鱼品种优良,肉质细嫩,鳞软可食,是观赏、鲜食、加工的优良彩鲤品种。悠久的田鱼养殖史还孕育了灿烂的田鱼文化,青田田鱼与青田民间艺术结合,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青田鱼灯舞。青田鱼灯舞曾参加首都建国50周年庆典、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中西建交30周年庆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中意建交40周年庆典等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黄巾倚。
青田县委、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高度重视稻鱼共生产业发展和文化挖掘工作,成立了县“稻鱼共生系统”项目保护和开发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了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推广中心,制定了稻鱼共生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传统稻鱼共生产业。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位于绍兴市域中南部的会稽山脉,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有结实香榧大树10.5万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有7.2万余株,千年以上的有数千株。2000多年前,绍兴先民从野生榧树中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这一优良品种。因经过人工嫁接培育,现存古香榧树基部多有显著的“牛腿”状嫁接疤痕。位于绍兴县占岙村的千年榧树王,树龄长达1430余年,树高18米,犹如遮天巨伞。古香榧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
绍兴先民利用陡坡山地,构筑梯田(鱼鳞坑),种植香榧树,香榧林下间作茶叶、杂粮、蔬菜等作物,“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体系,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高效产出的陡坡山地利用系统。香榧四季常绿、形态优美,一棵棵古香榧树,与古村落、小溪、山岚等构成了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图。自古至今,赞美香榧的散文、诗歌、美术作品层出不穷,祭祀、节庆等活动丰富多彩聂春玉。
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古香榧树自然衰老,加之病虫害、自然灾害的侵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资源不足等原因,会稽山古香榧群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对古香榧群的保护,绍兴摸索出了一套“以保护满足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的传承之道。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绍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管理办法”,依法保护、管理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生态系统,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茉莉花源于中亚细亚,茶源于中国,它们的结合是两千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成于宋、盛于清,是两千年来劳动人民利用花香和茶保健作用的产物。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是古人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是农业的活化石。
福州地处北纬25.5度的闽江入海口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发展茶叶生产,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既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茉莉花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茶叶品种,由于历史上福州人严格保密工艺,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窨制茉莉花茶。
由于城市建设和其它产业发展,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生产模式变得濒危,花茶窨制工艺面临着严峻考验。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福州茉莉花茶这一千年产业的发展,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统筹城市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目前福州辖区的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辐射周边面积1.8万亩;茶叶面积13.5万亩,茉莉花茶产量1.5万吨,产值达20亿元。福州茉莉花茶这一重要的传统农业产品,正以全新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共同品鉴。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联合乡,涉及八个行政村,面积达10700多亩,被誉为中国五大魅力梯田之一、发现海西之美十佳景点和福建省摄影创作基地。自宋朝以来,联合村民使用木犁、锄头等工具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险峻的金鸡山中创造了神奇壮丽的梯田,成为村民几百年来的主要生存方式。
联合梯田通过山顶竹林截留、储存天然降水,再以溪流流入村庄和梯田,形成特有的“竹林-村庄-梯田-水流”山地农业体系。春天,农民给田里灌水浸烂田泥;春耕时,小孩们下田摸田螺、捉泥鳅;到插秧时,农民种上田埂豆、放些鱼苗,鲤鱼能减少田中杂草生长和虫害的发生,田埂豆发达的根系能保护田埂;收获时,再放干田里的水,收鱼、收水稻、收黄豆。收获后,鸭子、山羊等被赶入田中,觅食遗撒的谷粒和新长出的杂草。动物粪便、作物桔梗和豆类的固氮功能,则使土壤肥力不断提升。梯田垂直落差600多米,连延数十里,田在山中,群山环抱,土墙灰瓦的村落散落其间,一派与世无争的安然祥和。
随着生产的发展,梯田正面临被破坏、被抛弃的危险,传统的农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尤溪县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制定了梯田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和管理办法,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休闲农业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始建于1512年的江西万年县,历史厚重、秀美神奇、人文鼎盛,她享有“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的美誉。早在14000年前,这里便是天地形胜、稻花飘香。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圣子到,经中美联合农业考古发掘,认定为当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址。据考证,万年吊桶环遗址为早期人类的猎物分配和货币交换场所。珍藏于国家博物馆距今两万年的直口圜底夹砂陶罐被誉为世界“第一陶”。
生活在仙人洞、吊桶环的古万年人,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万年深深地打下了农耕文明的烙印。万年贡米原产地裴梅荷桥村,山高垅深,日照时短,泉流清澈,水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形成培植贡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万年贡米体长粒大、形状如梭、其白如玉、光洁透亮,早在明朝时期,就钦定为“代代耕作,岁岁纳贡”之珍品。
近年来,万年投资300多万,兴建了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博物馆。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印发了贡谷保护意见,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介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水车镇,涉及13个行政村,属雪峰山余脉的奉家山地段密战峨眉,总面积26万余亩,核心区域面积2万余亩,享有“梯田王国”之美誉,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水利景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紫鹊界梯田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紫鹊界梯田依靠森林植被、土壤和田埂综合形成自然的储水保水系统,凭借神奇独特的基岩裂隙孔隙水源,构成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潺潺流水,四季不绝、久旱不竭、洪涝无忧,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堪称伟大的水田工程。历史上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hkcmd,此地有收”之说。
紫鹊界梯田内原有的稻作文化系统,正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势在必行。目前恋爱诊断,梯田保护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新化县政府根据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要求,制定了梯田保护和发展规划以及管理办法,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休闲农业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民增收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红河哈尼梯田分布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的崇山峻岭中,面积约18万公顷,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学艺术价值。
据史书以及口传家谱考证,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126万人口驾笼真太郎。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主要特征。依山造田,最高垂直跨度1500米、最大坡度75,最大田块2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传统森林保护理念,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哈尼族创造发明了“木刻分水”和水沟冲肥,利用发达的沟渠网络将水源进行合理分配,同时为梯田提供充足肥料。哈尼人还构建了多套微循环再利用系统,稻草喂牛,牛粪晒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养育稻谷;哈尼人珍惜土地资源,房前屋后的空地用来种菜,路边的墙缝也会成为菜地。此外,屋旁沟箐凡是有水的地方就会用来养鱼,鱼在池塘下面,池塘上面养浮萍,浮萍喂猪,猪粪喂鱼;鱼长大后又被放回梯田……这种充分利用并遵循自然的劳作传统,不仅创造了哈尼民族丰富灿烂的梯田文化,也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为更好地保护哈尼梯田农业文化系统,红河州人民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制定了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和梯田保护管理总体规划。今天,红河哈尼梯田,这个养育120多万人口的农业文化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素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之说,是祖国西南边疆的瑰丽宝地。全市茶园面积325万亩。在万历年间,普洱府已设官职专门管理茶叶交易。清代以来,普洱茶成为皇家贡品,国内外交易路线也已基本畅通,普洱府成为普洱茶生产和贸易的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成为了茶文化的中心地带,并形成了“普洱昆明官马大道”、“普洱大理西藏茶马大道”等6条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这里的人、茶叶、茶文化沿着茶马古道向国内外扩散,将普洱茶带出大山,走向世界。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拥有完整的古木兰化石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的悠久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俗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拉祜族的“烤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
为了有效保护“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普洱市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措施,加强普洱茶原产地保护,树立普洱茶品牌,不断提高质量、优化品质,提供更好的生态、绿色、安全的产品。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遗产地—光明万亩核桃生态园,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涵盖整个光明村,地处苍山腹地,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漾濞核桃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3500多年前。目前,漾濞核桃种植面积达92万亩,年产量2.7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近3000元。光明核桃是漾濞核桃的典型代表,早在公元前16世纪就有核桃生产,现在全村树龄在200年以上的核桃约有6000多株。光明核桃以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出油率高、营养丰富而誉满中外。
核桃与各种农作物间套作形成的独特农耕模式彰显魅力,是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的集中体现春水碧于天。核桃与各种农作物间套作复合栽培,在耕种农作物的同时,又起到了为核桃施肥、中耕松土、除草、浇灌的作用,核桃生长快、结果早、结果多,而且还多收了粮食。这种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漾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保护,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制定了保护与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通过多种方式使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散发出浓郁的农耕文化魅力。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
从江县位于黔东南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清澈的都柳江从北向南宛延而过。每年春天,谷雨季节的前后,侗乡人劳作的身影就出现在层层的梯田里了,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再把鸭苗放入稻田辛德拉连招。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鱼和鸭在觅食的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而且鱼和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这种方式在从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金钱活门蛛,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人们回望历史的窗口,也不仅仅是一块田地有了稻、鱼、鸭三种收获,更重要的是它对现代农业的宝贵启示。
侗乡人都说,鱼无水则死,水无鱼不沃。从江稻鱼鸭系统保证田间随时都有足够的水,如此鱼才不死,稻才不枯,鸭才不渴。侗乡人所养育的鸭种也不是一般的鸭种,而是经过世代选育驯化的小香鸭,鸭子对稻、鱼、鸭的共生有很多好处,小香鸭的个头很小,可以灵活地在水稻间穿行而不会撞坏水稻,而且不用投入精饲料,水稻中的害虫、小虾、小鱼、各种杂草都是上好饵料。侗乡人利用智慧,使稻、鱼、鸭三者和谐共处,互惠互利。
近年来,从江县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不断加大稻鱼鸭系统保护工作力度,制定了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努力探索对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途径。

陕西佳县古枣园
佳县古枣园位于“中国红枣名乡”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总面积36亩,现存活各龄古枣树1100余株。泥河沟村也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
佳县有着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古枣园内生长的两株干周三米多的古枣树,经专家测算,树龄在1300多年以上,至今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被誉为“枣树王”、“活化石”。佳县有着底蕴深厚的红枣文化历史。千百年来,耐旱的枣树被视为人们的“保命树”、“铁杆庄稼”。每年正月,人们都要敬拜“枣神”,祈求红枣丰收。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制做枣糕、枣馍、枣焖饭等传统食品,以示庆贺;长辈们给孩子吃红枣、戴枣串,希望他们早日长大成人,日子甜甜蜜蜜;久远而又浓郁的红枣文化气息渗透在佳县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枣树具有增加空气湿度,保持水土和养分等生态功能。在黄河沿岸的坡地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时间的流逝,佳县古枣园正遭受着岁月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传统的红枣文化、民俗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目前,佳县人民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制定了佳县古枣园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以及管理措施,通过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保护古枣园,传承枣文化。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
什川古梨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近郊,黄河之滨,这里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梨树九千多株,面积达四千亩。2013年正式录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什川古梨树栽培历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间,当地果农仿建水车汲黄河水灌溉田园,开始栽植梨树。这里群山环绕,黄河穿境而过,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梨树长势旺盛。现存古梨树大多在三百年以上,至今仍然硕果累累。当地人将种植梨树称为种“高田”,果农不仅要为梨树松土、施肥,早春“刮树皮”、花期“堆砂”防虫,更需要“天把式”利用云梯穿梭于半空的梨树间,给果树修枝整形、疏花疏果、竖杆吊枝、采摘果实,形成了独特的栽培方式与农耕文化。古梨园盛产软儿梨和冬果梨,梨果具有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药用价值极高。百年梨园翠盖参天,生机盎然,置身梨园如入“天然氧吧”,令人心旷神怡。
当地政府依托古梨树资源,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把旅游观光、文体娱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以梨园美景观赏、黄河风光游览、农家休闲娱乐等为主的新型休闲农业旅游区。
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人口增多,梨园面临被蚕食、挤占的危险,气势浩大、梨韵幽深的古梨园景观面临严峻的挑战。皋兰县人民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古梨园保护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通过摸底建档、信息采集、养护复壮,科学合理利用古梨树资源,传承弘扬古梨园农耕文化,使独特珍贵的世界第一古梨园焕发青春、再创辉煌。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在该系统中,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使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文化。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类型的交汇处,地处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交界处,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农林牧复合经营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基础。早在3000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汉时期,名将姜维把先进的汉族农耕文明引进到此,吐谷浑时期,汉地农耕文化和藏区游牧文化相互融合,明清“杨土司”时期,农林牧复合系统逐渐发展起来。
这里地处高寒贫瘠的生态脆弱地区,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还是长江与黄河分水岭的上游地带,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独特的生态区位促进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造就了独特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又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并赋予农业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目前,当地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制定了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的保护传承。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坎儿井,是吐鲁番绿洲特有的文化景观,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古代吐鲁番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杰出成就。
坎儿井总长度约五千公里,几乎赶上了黄河、长江的长度。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被誉为地下万里长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它是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坎儿井所具有的自流灌溉功能,不仅克服了缺乏动力提水设备的问题,而且也节省了动力提水设备的投资。它优良的水质可供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吐鲁番气温高,蒸发量大,而坎儿井的输水渠道深埋于地下我是张无忌,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吐鲁番坎儿井最多时有1237条,年流量5.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约35万亩。近几年,由于肆意使用坎儿井资源,缺乏管理,使坎儿井流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坎儿井的数量迅速减少。2003年坎儿井普查,吐鲁番有水的坎儿井已减少到405条,灌溉面积减少到13万亩左右。坎儿井作为吐鲁番盆地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已成为2000多年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亦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吐鲁番盆地的各族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巧妙创造。目前,当地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制定了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坎儿井,善待坎儿井,使这一伟大农业文化遗产得以继承,继续为火洲人民带来甘甜泉水。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史,传统文化的精要也大多用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因此,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大多蕴含在农业文化中,了解农业文明梅视网,就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上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都能编制出地理试题。
挖掘才是硬道理。
同步练习
【来源】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2月份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地理试题
从江侗乡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其“稻鱼鸭系统”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根据多山少地、降水充沛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该耕作方式不使用农药化肥玩命双雄。图10示意稻鱼鸭耕作模式,图11示意其农事安排。据此完成20~21题。


20.影响“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气温
B.地形
C.水源
D.土壤
21.该农业生产方式的显著优势是
A.稻米的品质优良
B.一年三熟产量大
C.能够根除病虫害
D.可自由调整农事安排
【解析】
20.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其中影响农业的自大自然因素为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由材料可知,“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在水稻田里养鱼和养鸭,无论是水稻,鱼还是鸭子有需要充足的水源,故答案选C项。
21.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的优势。稻鱼鸭复合系统能够维持农田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作物多样性。这种农作系统能够持续地控制作物病虫害,不施农药化肥,有效保护作物资源和农田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不良母后,促进农民粮食增产收入增加,故A正确;由图示分析可知,该农业生产方式,一年内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为一个周期,并非一年三熟B错误;控制作物病虫害,并不能根除病虫害,C错误;农事安排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水稻以及鱼、鸭的生长习性不同而安排的,要做到因时制宜,不能自由调整。D错误。
(福建省漳州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地理试题)元阳梯田位于云南元阳县哀牢山南部,1月、2月云海出现的频率最高,此时梯田灌水保养,田中无稻谷,水面平静,光影效果最好。下图是摄影师镜头下的梯田夕阳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梯田所在山坡大致朝
A.东B.西C.南D.北
2.该季节多云雾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茂密,空气湿度较大
B.谷口朝南,西南季风影响大
C.梯田灌水,促进水分蒸发
D.地表降温,水汽遇冷易凝结
【答案】1.C 2.D
【解析】
1.读材料分析可知,该时间为冬半年,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因此此时太阳日落的方向为西南,则梯田旁边的道路为南、北方向,由此判断梯田山坡的大致朝向南方,故答案选C。
2.云雾多的原因一个是水汽要充足,另一方面是水汽要凝结。该地为水田梯田,水分较为充足,但由于冬半年,地表降温快,水汽遇冷更易凝结,因此多云雾,故答案选D项。
(来源: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7届高三第三次(2月)联考地理试题)
29.【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图1位坎儿井示意图。

材料二:图2为吐鲁番盆地局部地区坎儿井和绿洲分布图,该区域最高海拔6723米,艾丁湖是我国陆上最低点,湖面海拔-150米。
(1)表述古人在吐鲁番盆地建设坎儿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5分)
(2)推测坎儿井水量的变化特点。(4分)
(3)说明图示灌溉区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6分)
29. (15分)
(1)可行性:山地海拔高,有冰雪融水;山麓物质疏松,有利于冰雪融水下渗,地下水丰富;山麓地区坡度适中;土质不易塌陷。(答对其中三点分)
必要性:该区域耕地面积广大,(1分)但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需要水源。(1分)
(2)由于坎儿井水主要来自于冰雪融水,(1分)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分)夏季多,冬季少;(1分)水量年际变化小。(1分)
(3)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碱(渍)化。(2分)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2分)以及该区域气候干旱,地表蒸发旺盛。(2分)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上一篇:wake up天皇秀地址 下一篇:毒枭第一季【风】人情淡薄守心自暖-80后情感之夜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