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马一睹名家】品读沪上名家马双喜“诗、书、画、印”四绝之作品-汉唐精舍
谙古法通
文/马双喜
学书有得自于天然者,其下手便见笔意,然以通身精力赴之,天资敏悟者常抒情达意,敦厚朴实者则多崇尚规矩,多执一隅之偏。书有所谓启示他人者,莫过于启示自我。抒情畅意鬼马星,自悟自证是也。古人云"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亦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意女神三国。
然余作行书,先习"二王"法帖,此所谓正本溯源是也。唐宋以下诸法帖,其亦必读心临,所谓一门则囿,穷究变化可也,惟刻本慎习,恐堕阁帖末流。至于取魏晋之笔法,吸唐宋之文理,收明清长卷轴之气势,融会贯通,整合一体,取法高古。正书则先入唐楷,后追魏晋王根会,然将眼光投射至魏碑之中,以清包世臣、康有为为例,取碑学"伐木开道,作之先声"之旨,深明其理,以"十年磨一剑",矢精专一,笃志不分,沉酣于金石碑版、龙门石窟、墓志铭、摩崖、造像记诸碑之中,而《张黑女》、《张猛龙》、《张迁碑》、《石门颂》,尹惠熙质朴凝练,线条、结构及金石气更使余如痴如醉,日夕探究贯注,久之则思通神明,渐入佳境。
史迁著言,文以载道,屈子行吟,诗以言志,书未传也。惟王右军《兰亭序》、苏轼《寒食帖》 ,书文壁合,寥若晨星,高山仰止,求之何其难也。余以为:临碑文,录唐诗宋词也宜诵之,录其诗词,则以心背诵,久之变通,则明其词意,乃书文皆得也。
余每每读帖研究之余,随将酽墨素液,倾于端州盈尺古砚之中,金笺玉帛,铺陈于书案之上,水墨洇晕,异香扑鼻;提笔临池,意气磅礴,此际必佳。此乃古人所谓"五合"之上乘境地也。
若能求得法书之奥,"为正体变态之宗",方不失松滞,圆见庄严钻石星辰拳,质朴粗犷,刚劲典雅,以免流于俗野。以隶作《庄子?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似断金切玉,沉劲痛快,酣畅淋漓,结构险峻多姿,如熔铸方圆,从容有度,绵密舒展。通篇姿态散逸,字形趋扁,横向伸展,皆有《西狭颂》《封龙山颂》等碑"金石气"意迹。
临帖有感死亡繁殖,尝作七言绝句曰:"朝夕临池拙亦安,取之形易得神难。早先两爨碑浑穆,人弃吾研道法宽"。余将诗书画印、音乐等姊妹艺术融会贯通,与勤奋结合,择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六朝碑版熔为一炉,既能形神兼得,且道法更宽。余深信陶淑风雅,静以会神,动观其变,自能深入堂奥。
马双喜 山东籍人,生于上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上海诗词学会会员,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文史馆书画研究员,
上海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海宝山区文联副主席,
上海宝山书法家协会主席,
上海宝山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品读沪上名家马双喜“诗、书、画、印”四绝之作品
文/顾马
中国传统中,诗、书、画、印本为四种独立之艺术表现形式。四者完美结合,成为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其中更以文人画为代表。诗、书、画、印被重新建构成了“诗书画印”的无法拆分的一个新的专用词语,一如“琴棋书画”般,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直指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及审美追求。
自唐、宋时期艺术形式也随着盛世兴旺而趋于多元化,当朝有影响力之官员成为天下文人学士的楷模。于画上以书题款识的做法,唐人大多也只用小字藏于树根石罅之间,只是属于个人标签的强调。
至北宋,重文轻武更甚,文人之地位颇高,良田俸禄一应俱全,国家稳定繁荣,操心之事相对也少,学子们十年寒窗、满腹经纶,所以诗、文、书、画、印、琴等成为日常交友之必修科目。主要由于文人画的兴起,诗画相融的成为了一种基本追求,而且在书画同源的理论作用下,绘画之中融入了书法笔意,因此,以文字形式进入绘画的书法在表达上成为了一种可能。画上的书法进入,经苏轼、米芾、赵佶等至赵孟頫、钱选,经两宋的实践到元代基本形成了文人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其中又以“诗、书、画”三者的结合更为有机,“印”在此时的表现并不突出,但已经在画面上形成了四者同构的艺术表现形式。植物大战僵尸2010版下载
如果从四者各自的发展看,宋元文人篆刻水平与追求与诗书画发展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文人篆刻真正崛起的时间大约要到明代文彭之时。作为文化符号的“诗书画印”的结合及其历史进程,对中国宋元之后的传统艺术的表达形式影响深远,其重点就在于文人精神上面。明清的科举中更要求书体规范、八股成文,世人皆视教育为重,入私塾,漫路科举,长期耳濡目染,此时文人画已经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标准了,因此大多也就亲自捉刀。
在当今社会,你可以找到文学家,可以找到书法家,可以找到画家,也可以找到篆刻家,但诗书画印全才的文人成为稀有之士杨露璐。
沪上名家马双喜即是一位诗、书、画、印通才之文士。
与双喜兄之交往,也缘于机巧,因了菁兄之引荐,方有后来欢聚谈笑、吟诗饮酒之常事。
双喜兄原籍山东,为人颇有齐鲁大地之古道热心,更有齐鲁孔圣之文化遗风。对于传统文人之诗书画印,皆颇有成就,是个全通才型的文士。
其书法以古朴隶楷为主;画风独具风貌,以现代构成之线条融合传统笔墨嫑怎么读,善作山水;其印章浑厚大气,所作旧体诗更富意韵,每到一处都要吟咏诗词。双喜兄除了在诗书画印的天地里耕耘,他还通音律,会吹笛子拉二胡,偶尔也写一些的散文。在我心目之中也算是一个少有的全才。
有次,杭州钱塘茶府之金总相邀,让我请书家为其写一些书法作品。我想到了双喜兄,就不知他有没有时间?是否能邀去?心里忐忑,便给他去了电话。双喜兄闻听之下,便说:“好,没问题,你和兄弟我说了,我总归一定要帮忙的。”
我们匆匆上路。抵杭,金总准备安排我们先上灵隐寺,后泛舟西湖,游孤山与林和靖作一次心灵的交往。谁知双喜兄却说:“金总别忙了,顾马是我兄弟,他也是你金总的表弟,我来就是不分彼此,不当外人,我们就工作吧。”
金总说:“哎!这么客气。”
双喜兄也不多说了,我们当即备好笔墨,铺纸,舞墨写字。半晌,其浑厚大字、古朴之书法已完成了多张。
那晚,我们入住一夜。谈诗聊天。现端上双喜兄的诗词以呈看官:
【《五律 七里山塘】
庭前古树春刑侦大明,
玉兔逐清筠。
通贵桥风月,
山塘路净尘。
枕河家旧韵,
筑岸阙新神。
遥对西施舞,
江南尽写真。
【七律 扬州二十四桥】
白石箫声念古悠嘉卓留学,
江遥月映绿裙留。
走堤极目山凝碧,
踏岸还闻鹤唳幽。
廿四桥边人旧影,
卅一里处迹新游,
此身应合扬州住,
湖上谁堪拂逝流。
双喜兄的诗词更有几分古韵千智风声,耐人咀嚼回味。
艺术全才必是通才,有广博的心胸、敏锐的观察力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恒心,有悲天悯人的精神修养,将各种艺术融会贯通,成为抒发个人情怀的途径。
(《谙古法通》一文及作品照片版权属于马双喜。《品读沪上名家马双喜“诗、书、画、印”四绝之作品》版权归顾宝兴)
谙古法通
文/马双喜
学书有得自于天然者,其下手便见笔意,然以通身精力赴之,天资敏悟者常抒情达意,敦厚朴实者则多崇尚规矩,多执一隅之偏。书有所谓启示他人者,莫过于启示自我。抒情畅意鬼马星,自悟自证是也。古人云"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亦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意女神三国。
然余作行书,先习"二王"法帖,此所谓正本溯源是也。唐宋以下诸法帖,其亦必读心临,所谓一门则囿,穷究变化可也,惟刻本慎习,恐堕阁帖末流。至于取魏晋之笔法,吸唐宋之文理,收明清长卷轴之气势,融会贯通,整合一体,取法高古。正书则先入唐楷,后追魏晋王根会,然将眼光投射至魏碑之中,以清包世臣、康有为为例,取碑学"伐木开道,作之先声"之旨,深明其理,以"十年磨一剑",矢精专一,笃志不分,沉酣于金石碑版、龙门石窟、墓志铭、摩崖、造像记诸碑之中,而《张黑女》、《张猛龙》、《张迁碑》、《石门颂》,尹惠熙质朴凝练,线条、结构及金石气更使余如痴如醉,日夕探究贯注,久之则思通神明,渐入佳境。
史迁著言,文以载道,屈子行吟,诗以言志,书未传也。惟王右军《兰亭序》、苏轼《寒食帖》 ,书文壁合,寥若晨星,高山仰止,求之何其难也。余以为:临碑文,录唐诗宋词也宜诵之,录其诗词,则以心背诵,久之变通,则明其词意,乃书文皆得也。
余每每读帖研究之余,随将酽墨素液,倾于端州盈尺古砚之中,金笺玉帛,铺陈于书案之上,水墨洇晕,异香扑鼻;提笔临池,意气磅礴,此际必佳。此乃古人所谓"五合"之上乘境地也。
若能求得法书之奥,"为正体变态之宗",方不失松滞,圆见庄严钻石星辰拳,质朴粗犷,刚劲典雅,以免流于俗野。以隶作《庄子?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似断金切玉,沉劲痛快,酣畅淋漓,结构险峻多姿,如熔铸方圆,从容有度,绵密舒展。通篇姿态散逸,字形趋扁,横向伸展,皆有《西狭颂》《封龙山颂》等碑"金石气"意迹。
临帖有感死亡繁殖,尝作七言绝句曰:"朝夕临池拙亦安,取之形易得神难。早先两爨碑浑穆,人弃吾研道法宽"。余将诗书画印、音乐等姊妹艺术融会贯通,与勤奋结合,择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六朝碑版熔为一炉,既能形神兼得,且道法更宽。余深信陶淑风雅,静以会神,动观其变,自能深入堂奥。
马双喜 山东籍人,生于上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上海诗词学会会员,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文史馆书画研究员,
上海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海宝山区文联副主席,
上海宝山书法家协会主席,
上海宝山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品读沪上名家马双喜“诗、书、画、印”四绝之作品
文/顾马
中国传统中,诗、书、画、印本为四种独立之艺术表现形式。四者完美结合,成为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其中更以文人画为代表。诗、书、画、印被重新建构成了“诗书画印”的无法拆分的一个新的专用词语,一如“琴棋书画”般,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直指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及审美追求。
自唐、宋时期艺术形式也随着盛世兴旺而趋于多元化,当朝有影响力之官员成为天下文人学士的楷模。于画上以书题款识的做法,唐人大多也只用小字藏于树根石罅之间,只是属于个人标签的强调。
至北宋,重文轻武更甚,文人之地位颇高,良田俸禄一应俱全,国家稳定繁荣,操心之事相对也少,学子们十年寒窗、满腹经纶,所以诗、文、书、画、印、琴等成为日常交友之必修科目。主要由于文人画的兴起,诗画相融的成为了一种基本追求,而且在书画同源的理论作用下,绘画之中融入了书法笔意,因此,以文字形式进入绘画的书法在表达上成为了一种可能。画上的书法进入,经苏轼、米芾、赵佶等至赵孟頫、钱选,经两宋的实践到元代基本形成了文人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其中又以“诗、书、画”三者的结合更为有机,“印”在此时的表现并不突出,但已经在画面上形成了四者同构的艺术表现形式。植物大战僵尸2010版下载
如果从四者各自的发展看,宋元文人篆刻水平与追求与诗书画发展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文人篆刻真正崛起的时间大约要到明代文彭之时。作为文化符号的“诗书画印”的结合及其历史进程,对中国宋元之后的传统艺术的表达形式影响深远,其重点就在于文人精神上面。明清的科举中更要求书体规范、八股成文,世人皆视教育为重,入私塾,漫路科举,长期耳濡目染,此时文人画已经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标准了,因此大多也就亲自捉刀。
在当今社会,你可以找到文学家,可以找到书法家,可以找到画家,也可以找到篆刻家,但诗书画印全才的文人成为稀有之士杨露璐。
沪上名家马双喜即是一位诗、书、画、印通才之文士。
与双喜兄之交往,也缘于机巧,因了菁兄之引荐,方有后来欢聚谈笑、吟诗饮酒之常事。
双喜兄原籍山东,为人颇有齐鲁大地之古道热心,更有齐鲁孔圣之文化遗风。对于传统文人之诗书画印,皆颇有成就,是个全通才型的文士。
其书法以古朴隶楷为主;画风独具风貌,以现代构成之线条融合传统笔墨嫑怎么读,善作山水;其印章浑厚大气,所作旧体诗更富意韵,每到一处都要吟咏诗词。双喜兄除了在诗书画印的天地里耕耘,他还通音律,会吹笛子拉二胡,偶尔也写一些的散文。在我心目之中也算是一个少有的全才。
有次,杭州钱塘茶府之金总相邀,让我请书家为其写一些书法作品。我想到了双喜兄,就不知他有没有时间?是否能邀去?心里忐忑,便给他去了电话。双喜兄闻听之下,便说:“好,没问题,你和兄弟我说了,我总归一定要帮忙的。”
我们匆匆上路。抵杭,金总准备安排我们先上灵隐寺,后泛舟西湖,游孤山与林和靖作一次心灵的交往。谁知双喜兄却说:“金总别忙了,顾马是我兄弟,他也是你金总的表弟,我来就是不分彼此,不当外人,我们就工作吧。”
金总说:“哎!这么客气。”
双喜兄也不多说了,我们当即备好笔墨,铺纸,舞墨写字。半晌,其浑厚大字、古朴之书法已完成了多张。
那晚,我们入住一夜。谈诗聊天。现端上双喜兄的诗词以呈看官:
【《五律 七里山塘】
庭前古树春刑侦大明,
玉兔逐清筠。
通贵桥风月,
山塘路净尘。
枕河家旧韵,
筑岸阙新神。
遥对西施舞,
江南尽写真。
【七律 扬州二十四桥】
白石箫声念古悠嘉卓留学,
江遥月映绿裙留。
走堤极目山凝碧,
踏岸还闻鹤唳幽。
廿四桥边人旧影,
卅一里处迹新游,
此身应合扬州住,
湖上谁堪拂逝流。
双喜兄的诗词更有几分古韵千智风声,耐人咀嚼回味。
艺术全才必是通才,有广博的心胸、敏锐的观察力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恒心,有悲天悯人的精神修养,将各种艺术融会贯通,成为抒发个人情怀的途径。
(《谙古法通》一文及作品照片版权属于马双喜。《品读沪上名家马双喜“诗、书、画、印”四绝之作品》版权归顾宝兴)